查看原文
其他

通过情绪深入了解一个人

崔淼 淼思秒行
2024-09-21

梁宁产品思维课读后感之二

我在上一篇《待人处事的好方法》中,介绍了梁宁老师提出的五个层次,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识人、识物。既然这五个层次可以帮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一个人,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人与人,人与物之间的关系,这就是“待人接物”的好方法。只不过,我所谓的待人接物不是狭义上的“待人接物”罢了。

了解他人最内核的第五层“存在感”,了解他对自己“存在感”的定义,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人。

那么如何去了解呢?

通过情绪。

观察一个人的情绪,可以帮我们打开他内心的一扇窗,从一个侧面了解他对外界的感受,了解他对自己的要求。

所有动物都有一致的底层情绪,即所有动物一出生就有的情绪。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四种情绪:愉悦、不爽、愤怒、恐惧。

1.满足与不爽

满足就愉悦,不满足就不爽。这就是愉悦和不爽的定义。

比如,我一直想有一个舒适的环境,可以不受打扰的学习和工作,如果我被满足了,我就很愉悦。

如果我的这个愿望长期未被满足,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获得了一个舒适的环境,可以让我确定性的获得舒适感。这种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,这种感觉就叫做爽。

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情绪,来感知他对自己的“产品”的要求,从而投影出他内心对“存在感”的定义。

比如,很多人都在写工作计划、产品需求之类的文档,但人与人之间拿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,这不仅仅体现在格式上,还体现于结构、层次感以及内容的质量上。

有的人连最基本的书写格式、标点符号都有问题,有的人却展现出不同的“产品”质量,不断打磨每一个措辞,每一句话,会考虑结构的层次关系,与读者的互动等等。

这确实能通过一个方面,反映出他本人对自己作品的“满足”度,对自己“存在感”的要求。

有的人就是接受不了自己的“产品”很low,他会觉得太low的作品拿不出手。比如乔布斯做产品,只要感到不满意,只要感到不爽,就反复的改,直到他感到”爽”为止。

你看,我们是可以通过观察人的情绪,来得出他对自己的“产品”、对自己”存在感”的定义的。(这里提到的存在感,是指你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理解,你内心的追求……)

通过愉悦与不爽的情绪,你可以度量人与人的关系。

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,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?如果彼此都不懂,又无法给予对方的满足和不爽,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。

你可以试着观察自己与周围亲人、朋友或者合作伙伴的关系,根据每一种关系之间的满足与不爽,来做出人与人关系的判断。

通过情绪,发现人的天分。

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,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,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,不厌其烦。时间久了,你就会与众不同。持续的满足和愉悦,可以支撑一个人投入一万小时,以及更多的精力,指引他走向更远的目的地。

比如我非常喜欢游泳,游泳让我愉悦。我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让自己的泳姿趋于标准,追求更高的划水效率。久而久之,我的肌肉更加结实,身体更加健康,健身效率更高,也节省了更多的时间。

我还非常喜欢看书,这几年每年都至少看几十本书,并喜欢做笔记。从书中看到奇妙的点子,学到新的知识,都会让我愉悦。先读万卷书,然后在我行万里路时,可以更好的将理论结合实际。

2.愤怒与恐惧

你若是被侵犯,会产生愤怒或恐惧的情绪。

当你独享的舒适空间,被他人强行侵犯,你会感到愤怒。

但若是遇到地震、龙卷风或其它不可抗力,你的空间摇摇欲坠,甚至将被摧毁,你只能感到恐惧。

本质上,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。只不过你愤怒时,代表你的实力与你愤怒对象的实力相当,甚至超过他。而恐惧代表你们的实力相差悬殊,你的实力远远逊于他。

恐惧是边界,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。

我们会因恐惧而不敢迈出自己的舒适区,不敢向前,不愿意拓展自己的能力圈,到头来被困在原地。

恐惧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边界,他不敢逾越那条边界。

举个我自己的例子:

十年前我准备从大连来北京发展,当时我还非常年轻,有个处的不错的年轻同事问我,在老家生活环境舒适,有各种资源,为什么要去北京啊?甚至还有人劝我不要去北京,说了一堆北京不好的点。但有一位长辈,他就非常坚定的鼓励我去北京闯闯。

现在回头看,我来北京的这十年,并没有辜负我对自己的期望。

每个人的边界不一样,物理上的边界实际上是内心“存在感”边界的投影。

有人在没有前途的岗位上不愿意转变,或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里呆着被折磨,就是因为恐惧,恐惧限制了他们的边界。

我曾劝过别人职业发展的事,很难。他的恐惧不是一两天内形成的,短期想帮助他克服恐惧非常难。

我也曾经劝一个人放下一段感情,更难。虽然几年后他们最终还是分开了,但那不是我劝的结果,而是她自己克服恐惧后做出的选择。但很遗憾,她多遭受了几年的折磨,尤其是浪费了几年的青春。

每个人都有被劝或劝人的经历,以后一定还会遇到这种情况,现在看来正确的做法是:观察他的情绪,了解他恐惧的边界,看看能否令其突破边界,如果能,劝人成功的几率更大,如果不能,就不要浪费时间劝他了。

但我们更应该尊重他人的选择,毕竟我们不了解他全部的境况,尤其是每个成年人都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
所以呢,劝别人,只劝几分钟就够了,把思路和原因说清楚就可以了,选择还是由他自己做。被别人劝也应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。

恐惧是动力

愉悦和满足感会驱动一个人在某个地方投入一万小时。而恐惧比愉悦的动力更强劲。

有时候,一个人兢兢业业,忘我的工作,实际上完全出于恐惧。

我现在能理解,身边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,为什么做任何事都想尽善尽美,我现在能感受到他的“恐惧”。

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,感受不到愉悦,也没有恐惧。那基本上可以判断,他对自己的能力圈,是不愿意拓展的,未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不会太突出。

相反,如果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感受到外部的压力,感受到内心的恐惧,很可能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,拓展自己的能力圈,并有质的进步。

恐惧是痛点

从产品角度来说,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暴爽的产品,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。

比如中国的医疗、教育,是最大的市场,为什么?人们对生存的恐惧。

我们工作了这么多年,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,不断自我迭代,怕被时代抛弃,为什么?对知识的焦虑,还是恐惧。

有人可以直面恐惧,不断的行动,拓展自己的能力圈,逐步认识自己对“存在感”的定义;有人却因恐惧而逃避,永远被困在当下,不进则退。

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不敢投资股市,因为别人失败的经历令我产生了对股市的恐惧。也有人投资股市大亏,因为恐惧再也不敢碰股市了。

但当我拓展了自己的知识,拓展了自己的“能力圈”后,我敢于直面它,并且已经开始投资股市了。因为我已经学会了一套方法论,总结出2篇文章——《投资股市最正确姿势:读财报》《小伙伴们都受益了》

这些都支持着我不断投入时间和精力,感受愉悦,继续前行。

好了,现在你应该可以通过愉悦、不爽、愤怒、恐惧这四种情绪,来观察并深入了解他人了,这是一套有用的方法论。

观察什么会令他愉悦,那就是他的兴趣所在;

观察什么会令他不爽,帮助他解决促进关系;

观察什么会令他愤怒,了解他的能力圈范围;

观察什么会令他恐惧,与他一起直面恐惧,你们的关系更牢固。

怎么样,想马上试试吗?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淼思秒行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